25 Oct 2019

[南方+]专访|岭南设计集团卢树彬:在乡村现代化中留住东莞乡韵

来源:南方+  2019-10-17  作者:施美   毛敏

近日,由南方日报社和东莞市宜居办联合开展的东莞“十大美丽幸福村居”评选结果出炉。经过激烈角逐,东莞10个村居脱颖而出,入列东莞“十大美丽幸福村居”。

东莞的美丽幸福村居在建设过程中要如何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?又如何在高度城镇化的东莞留下绿色的城市底色呢?让我们一起听听专家怎么说!

专访

岭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院副院长,东莞市、韶关市园林专家组成员卢树彬

专家简介: 卢树彬, 岭南股份旗下岭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院副院长,高级工程师、注册建造师,东莞市、韶关市园林专业专家。卢树彬长期专注于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领域的工作,其主持参与规划设计的众多乡村项目获社会与民众广泛认可,对国内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落地层面均有深入研究。

  

南方+:东莞目前很多村集体土地已经开发到极限,您认为怎么通过“三旧“改造、工改工,重组村居空间等方式,提升亩产和效益?

卢树彬 :东莞的乡村目前有这样几个特点 ,一是土地资源紧缺;二是东莞很多镇街、乡村都完成控规覆盖;三是东莞是一个高度城镇化的城市,城里面有村,村里面有城,城与村高度融合。  

基于上述特点,村庄改造建设可以通过重新梳理产业结构、功能结构以及场地空间等; 采用市场手段,引入社会资本,将相对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,最终达到土地的集中开发,提高土地使用率,促进产业向集约化、工业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。 在这一过程中,特别需要平衡村民、政府、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,多倾听村民的想法与诉求。除此以外,乡村规划需要现在全市乃至区域的角度统筹全市乡村规划定位,差异化发展,避免同质化。

  

南方+:东莞村庄在建设中,您认为怎么样引入社会资金和更多资源?

卢树彬 :村庄的建设路径有很多,“三旧”改造、以政府为主导的美丽乡村建设都是常见的模式。 关于村庄“三旧“改造,本质是一个财务金融问题,系统相当复杂,需要政府、村集体与企业之间将“账”算好,“账”算好了,实施起来也会比较顺利。而以政府为主导美丽乡村建设,在经济比较好的镇街可以通过市政府、镇政府和村集体的资金多方出力共同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。 在某些不具备经济条件但有较为稳定的使用者付费项目的村镇,可以通过PPP这一模式,引入社会资本进来,共同参与村容整治,如乡镇污水管网等。对于自然风光较好村落或有开发价值较高的传统村落、古村落,由于自身资金、技术制约发展的,要充分解读现阶段农村土地政策,鼓励社会资本方与村集体、个人进行合作,共同开发乡村旅游;甚至打造田园综合体,进行一、二、三产科学组合,多产联动,将乡村资源变现为资产,促进乡村经济振兴。

 

南方+:您认为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遗存开发与保护的矛盾?

卢树彬 :我认为首先必须要明确一个理念,那就是开发与保护并不矛盾,科学的开发也是保护的一种方式。除此以外,要避免乡村建设向“恢复乡村原貌”和“完全城镇化”这两个极端发展。  

其实, 乡村建设就是乡村的现代化,特别乡村使用功能的现代化。 以村道为例,由于传统村落村里面原来交通上只考虑行人或马车等,因为旧的生活生产方式中并未有农耕机械、车辆交通工具的存在,所以传统村道的设计只有三米来宽。但是,现在村民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了,那么村道设计就符合现代人生活生产的需要,因为时代在变。  

对于乡村历史文化遗存的开发与保护,关键词分类实施、拿捏有度。 我们需要先对村庄进行甄别分类区别对待, 东莞村落目前主要分为城中村、半城中村、传统村落三类,比如有的村庄虽然是村落,但不具备典型的传统村落特征,历史文化遗留不多甚至没有,这些我们要区别分类,不一刀切。 其次,也需要对村庄具体资源(建筑、风貌等)也进行分类,对于“历史遗留”和“文化遗留”等级较高的,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关划线控制,保护为主,开发为辅,防止在开发中受破坏。而对于其他不属于历史文物范畴的,如普通祠堂、书院等需制定系统开发思路,准确拿捏开发力度,处理好“复古与创新”关系。再者,对于新建开发的项目,则相对要求可以放宽,在不违反规划的前提,要坚持风格的统一与文化的传承,做到新旧的高度融合 。在整个开发的过程中,一定要注意与村落风格、风貌的协调。比如村庄如果属于客家文化,在开发的时候就要求规划团队了解客家文化底层的东西;避免张冠李戴。 与此同时,在开发的过程中,要发挥专业团队的力量,从规划、设计、工程、运维都应该交由专业的人士来解决,避免村庄由于非专业引发的“二次破坏”。  

  

南方+:东莞有很多村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,在设计与规划过程中,应如何将村庄特色与规划结合在一起?

卢树彬 :村落文化本质是一种微观文化。村内出了具体的人、特有的活动、发生的具体的事件构成了村庄的文化和历史。  

如果想要保留村庄的独有特色与规划结合。先要了解特色在哪,熟悉村落基本的土地肌理与元素,并在规划中尊重村落“自然”,将“特色”在规划中得到应有的体现。 比如东莞水乡片区属于典型岭南水乡,镬耳屋、古榕树、小桥流水、码头船埠这四大元素就是其典型的村落符号。其次是落地阶段风貌形态及色调的控制,无论是建筑的形态,还是乡村的景观都需要与这个地区的风貌、风格特点相符合。工程设计、施工阶段要把握好这条主线,控制好曲风,真正将特色元素落地到细节空间。再者,遵循策划先行,规划牵线,强化村庄文化“影子”。 要在前期策划中将“已经读懂村庄特色”--微观村落文化的人与事,提炼转化为可看、可读、可触、可品的具象或抽象引爆点,通过规划抓手将点串联,形成主题鲜明,风格统一,“曲风”优雅的村落文化景观多重曲,力争在情感意境上打动村民。  

最终从“面子”与“骨里”都能寻找到村落文化的气息。

  

南方+:您认为村庄规划建设后,村容村貌提升后,对村民来说有哪些益处?

卢树彬 :对村民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好处。 一是经济物质层面上的,村庄的规划建设促进村民的经济收入提升 。村庄建设的前期建设阶段,建设工程用工、用材本地化,村民直接参与劳务或间接承包工程,积极参与到建设工程中去,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。运维阶段,村里或引入了旅游集团等,或因环境提升而引入更多企业,村集体收入增加,村民的分红自然增加。与此同时,筑巢引凤,带动相关产业发展,也带动了村民的直接就业。  

二是精神层面上, 村庄的规划建设、村容村貌提升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、获得感 。现在,东莞很多村都在建设村史馆,记录村的发展历史,这无疑增加了村民的自豪感。除此以外,在村庄规划建设中,村委会会不断的与村民协调、沟通,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,让村民们都有参与感。

  

南方+:您认为高度城市化进程中,东莞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怎么留住乡村韵味?

卢树彬 :要理解东莞乡村乡韵到底是什么样的,那么首先要读懂东莞村庄的特点; 东莞的乡村与粤东西北的传统乡村有明显的不同。东莞乡村有其高度城镇化的特点;其次东莞乡村处于本土村民、创业者、外来务工人员、“城市村民”等混居状态;再者,城与村之间的物质交换、空间变化、情感交流关系及其复杂。  

在这些特点之下,怎么样才能留住乡韵呢?首先全市视角(或区域视角)系统分析、分类、统筹乡村建设。 保留乡韵并不是要去恢复原状,而是需要尊重现状,依托现有的村庄景观风貌与文化特色,对无序开发的村落片区系统梳理,分类、分步进行更新,特别警惕“让村落回到过去”或“让村落城镇化”两种极端,因为东莞村庄回不了过去,必须面向现实功能需求 。其次,落实专篇规划设计,在落地中真真正正做好保护村落格局、建筑特色、景观风貌等工作;保村好村落的山水林田湖格局,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。从物质空间上保存村落风貌味。再者,要重点处理好污水和垃圾的问题,从根本上解决村落环境污染问题,提升乡村居住环境,恢复乡村应有整洁、朴质风貌,杜绝“粉刷”造旧的面子工程。确保村落风貌能持续,而不是昙花一现。最后, 保留乡村韵味关键必须在精神层面上推进乡村文化复兴。摒弃乡村陋习,推行现代健康生活观念;重温提炼村庄、宗族、家三个层面的文化精神,推动传统优秀“乡绅文化”的传承;制定“乡规民约”,推行法治与自治相结合的社区管理理念,提升全民自主参与感 。让老百姓从情感上真正爱上乡村,热衷乡村生活。